Search

#好好地老 選擇不醫治
文:#陳曉蕾

七十三歲的病人因為咳血進到醫院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好好地老 選擇不醫治
文:#陳曉蕾

七十三歲的病人因為咳血進到醫院,發現是肺癌。
「有一個不好的消息:你有肺癌,可是好消息是可以化療紓緩。」我說。
「不用了,我不用做這些。我想快快出院。」他馬上答。
「為什麼呢?可以化療都不做?」
「我人又老、錢又無,快快去就好啦。如果化療誰來照顧我?」
他是有道理的,化療期間他連現在的自理能力也失去,就算化療後可以拖多兩、三年,生活質素也不會好。現在越來越多人有癌症,也有很多治療,不會馬上死去,而是慢慢地死去,這漫長的過程是誰照顧?醫院和院舍都未必能解決定這問題。這是對生與死的看法,病人是有自主決定的。

我們以前讀醫學院時,看東西比較簡單,有什麼病,就用什麼方法醫,當時以為學了,就可以套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。醫生的工作就是查出病人的疾病,然後用這些標準方法,期待治療會見效。可是當你一直執業,就會發現現在所謂的醫治,不一定是最好的,也有不同的方法,一來醫生所相信的一套,並不是時時都有效,二來也會有病人選擇不接受醫生相信的一套。
年青醫生可能不曉得,可是當你不斷看到同一套醫治,不是人人都有效,就會領悟。尤其醫學內科,與外科是不同的,不是醫治後馬上看到效果,內科需要較長時間,很少藥物是馬上見效的。

老人科其實是陪病人走最後一程,病人不會回復三十歲的健康。所以老人科醫生的目標,是讓病人有生活質素,就算病人情況愈來愈差,這也是預料之內的情況,總之可以讓病人就算身體一直變差,仍然有生活質素:癌症很痛,就讓他止痛,雖然病人最終都要死,但這是醫生要明白的。


撮自《好好地老》逢周五刊登

人人都會老,但在香港安心老去並不是易事。
記者陳曉蕾透過與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,連月訪談結集成書《好好地老》,讓我們了解到醫院的限制,繼而探討社區的支援,再談到個人如何面對年老、面對死亡。醫院本應是個「救命」的地方,但為何長者進醫院後反而健康更差?護理服務如何能夠「以人為本」?

紙本搶購一空
電子書有優惠:shorturl.at/ghFQ8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香港記者,關注又熱又老又窮的香港, 這裡每個album紀錄不同的報導. 另一個人臉書 [陳曉蕾]歡迎follow
View all posts